阅读声明:文章内关于户型面积的表述,除了特别标明为套内面积的内容外,所涉及户型面积均为建筑面积。
“红名单”独肥房地产央企
针对媒体爆出的可继续得到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的“红名单”报道,银监会于12月6日晚间作出了证实。“红名单”的逻辑是房地产企业对央企集团的利润贡献颇多,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所以多数国企集团对“退房”并不热衷,78家房地产非主业央企的“退房”工作一直鲜有进展。现在这份“红名单”下发至商业银行手中,银行通过资金的收紧可以逼迫部分央企清退房地产业务,这将大大提高非主业房地产央企的“退房”进程。
事情果真是这样简单吗?近段时间,不仅银行信贷对房地产开发商的信贷支持已经收紧,股市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融资大门也已完全关上,这种政策取向在某些地方的房地产市场上已经见到效果,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链开始绷紧,房价也出现了下行松动。但是,与这种个别现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近期多个一线大城市举行的土地拍卖会上,又频频爆出新的“地王”,而担任主角的几乎清一色都是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央企。这说起来似乎没有违反国资委的政策,但由这个迹象却可看出,央企正在加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垄断,而一旦这种垄断格局较终形成,房价便成了可以由垄断企业一手操纵的“铁板一块”,民众所期待的通过本轮房地产宏观调控拉低房价的目的也就将完全落空。
在实行住房制度改革的10多年里,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超过民众实际承受力的发展,这中间的原因虽然错综复杂,但我们还是可以寻找出大致的脉络。地方政府将房地产市场作为拉动地方GDP的支柱产业,商业银行将房地产开发商视为银行信贷的优质客户,房地产开发商热衷于商品房开发并将其向投资市场引导,地方政府、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商达成了利益的共同诉求,这才使这个市场的泡沫越来越坚硬,越来越难以打破。
因此,要使房地产市场向广大民众预期的方向出现大的变化,不能仅仅对房地产开发商施加压力,还应改变对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信贷的政策导向。而从目前的调控政策来看,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制度根本没有触及,银行信贷虽然对一般房地产开发商已经收紧,但对央企的支持却丝毫没有改变。把近期各地频频出现的“地王”与流传于商业银行的这份“红名单”联系起来看,其间的逻辑关系已经一目了然。
日前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已经决定,将货币政策的执行方向从原先的适度宽松改为稳健。可以预期,随着货币政策的调整,商业银行的信贷将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但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其利润来源的主要途径一直是赚取银行存贷款之间的利息差,在加息可能越来越大的当下,银行寻找优质放贷渠道的动力从来就不会减低。显然,尽管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控的压力,但它在银行眼里是一个优质贷款渠道的特点是不会改变的。在78家非主营房地产业务的央企和民营类资本等其他企业被切断从银行得到信贷支持后,16家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的央企势必将成为银行信贷的一块高地,这份“红名单”的出现更是从制度上保证了这16家央企继续得到信贷支持的条件。央企在房地产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开始全面萎缩,只有这些“红名单”里的企业能够以气吞山河的气势在各个城市继续制造出“地王”,继续充当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推手。
银行信贷全面收紧,房地产开发商通过股市融资的通道被切断,不应该变异为给“红名单”央企创造垄断房地产市场的条件。作为主营房地产业务的央企,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各地的保障房建设中去,而不是处心积虑地成为房地产市场的垄断者。作为商业银行,即使是贷给“红名单”央企,也有必要加强对信贷资金流向的审查,不能让信贷资金成为这些央企制造“地王”、操纵房价的力量。
相关链接:
“红名单”地产央企不愁钱
针对部分媒体报道的“监管机构日前向商业银行下发一份房地产央企红名单”,中国银监会本周一表示,这份央企名单其实早在9月即已下发,要求加强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
中银监新闻处称,今年9月已向银行业金融机构下发主业含房地产的企业名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的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继续加强风险管控工作。《中国证券报》本周一报道称,监管机构日前向商业银行下发了一份房地产央企“红名单”,要求商业银行只能对名单上的16家房地产央企进行信贷支持,而对于非支持范围内的房地产央企,商业银行不得提供新增房地产开发贷款。
银监会红名单:非地产主业央企面临断粮
针对监管机构日前向商业银行下发了一份房地产央企“红名单”一事,银监会新闻处负责人昨日表示,为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贯彻《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有关“严禁非房地产主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参与商业性土地开发和房地产经营业务”的要求,今年9月,银监会已向银行业金融机构下发了主业含房地产的企业名单,要求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的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
据知情人士透露,房产税试点将于2011年年初试点,目前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正在对《房地产税暂行条例》进行修订,以符合对居民自用房的征税。而试点城市也正在抓紧完善试点方案。房产税的征收作为今年一个讨论热门但又尚未真正落实的政策,有望接棒房地产调控。
4月份发布的“国十条”中提到了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地和融资的监管。国有资产和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的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对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
早在3月份,原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公开场合表示,要求非地产主业央企半年内列出退出房地产市场时间表,随后只有中国远洋高调明确退出时间,其他央企的退出则显得悄无声息。即便有部分被剥离的地产公司,也是因其处于亏损状态,盈利的地产公司仍旧留在非地产主业的央企名下。
距离今年3月国资委发出的“清退令”已过去近9个月,仅有中远集团、中国航天、中石化、中石油等7家央企挂牌转让其不足20家地产子公司的股权,剩余71家央企超过200家地产公司至今未见动静。专家指出,一直以来,房地产企业对央企集团的利润贡献颇多,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所以多数国企集团对“退房”工作并不热衷。
全国土地成交活跃依旧,主要城市的土地成交金额同比大幅增长,房地产企业的销售金额也是节节攀升,头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房地产公司也是诞生在这个调控严厉之年。而今,银监会正式回应将主业含房地产的央企名单下发给银行,严格审查这些房企的贷款,言外之意就是给非地产主业央企“断粮”,通过资金的收紧来倒逼部分央企清退房地产业务,加速非地产主业央企的“回归正业”的进程。
银监会下发地产主业央企名单,只是其今年以来多番强调加强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信贷风险监控的表现之一。今年10月26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2010年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曾强调,要高度关注房地产贷款风险。严控大型房企集团贷款风险,预先布防高风险房地产企业风险暴露,并在把握风险收益的基础上,合理满足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房地产开发贷款需求,继续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如果说限购令、不给三套房发放贷款是短期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话,那么让“不务正业”的央企剥离地产副业,回归主业就是一项对房地产市场秩序有利的长期政策,只是政策是不可持续的。
与央企剥离地产主业异曲同工之妙的就是房产税的征收,从短期来看,房产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挤出”投机性房产,增加房屋供给量,起到稳定房价的作用,从长期来看,还将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稳定房地产市场秩序,使其长期健康运行。
“红名单”独肥房地产央企
针对媒体爆出的可继续得到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的“红名单”报道,银监会于12月6日晚间作出了证实。“红名单”的逻辑是房地产企业对央企集团的利润贡献颇多,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所以多数国企集团对“退房”并不热衷,78家房地产非主业央企的“退房”工作一直鲜有进展。现在这份“红名单”下发至商业银行手中,银行通过资金的收紧可以逼迫部分央企清退房地产业务,这将大大提高非主业房地产央企的“退房”进程。
事情果真是这样简单吗?近段时间,不仅银行信贷对房地产开发商的信贷支持已经收紧,股市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融资大门也已完全关上,这种政策取向在某些地方的房地产市场上已经见到效果,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链开始绷紧,房价也出现了下行松动。但是,与这种个别现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近期多个一线大城市举行的土地拍卖会上,又频频爆出新的“地王”,而担任主角的几乎清一色都是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央企。这说起来似乎没有违反国资委的政策,但由这个迹象却可看出,央企正在加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垄断,而一旦这种垄断格局较终形成,房价便成了可以由垄断企业一手操纵的“铁板一块”,民众所期待的通过本轮房地产宏观调控拉低房价的目的也就将完全落空。
在实行住房制度改革的10多年里,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超过民众实际承受力的发展,这中间的原因虽然错综复杂,但我们还是可以寻找出大致的脉络。地方政府将房地产市场作为拉动地方GDP的支柱产业,商业银行将房地产开发商视为银行信贷的优质客户,房地产开发商热衷于商品房开发并将其向投资市场引导,地方政府、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商达成了利益的共同诉求,这才使这个市场的泡沫越来越坚硬,越来越难以打破。
因此,要使房地产市场向广大民众预期的方向出现大的变化,不能仅仅对房地产开发商施加压力,还应改变对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信贷的政策导向。而从目前的调控政策来看,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制度根本没有触及,银行信贷虽然对一般房地产开发商已经收紧,但对央企的支持却丝毫没有改变。把近期各地频频出现的“地王”与流传于商业银行的这份“红名单”联系起来看,其间的逻辑关系已经一目了然。
日前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已经决定,将货币政策的执行方向从原先的适度宽松改为稳健。可以预期,随着货币政策的调整,商业银行的信贷将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但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其利润来源的主要途径一直是赚
扫一扫或者搜索微信号:Lcy18876761354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免费看房热线(0898-66691855)
QQ号:
远离城市雾霾,带上您最爱的人一起享受海岛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