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声明:文章内关于户型面积的表述,除了特别标明为套内面积的内容外,所涉及户型面积均为建筑面积。
董沛:央企不应成为房地产市场角力的“老大”
房地产行业自房地产市场改革以来,就一直属于充分竞争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国有资本应在市场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据《中国证券报》12月5日报道,距离今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出的“清退令”已过去8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仅有中远集团、中国航天、中石化、中石油等7家央企挂牌转让其不足20家地产子公司的股权,剩余71家央企超过200家地产公司至今未见动静。12月8日《新京报》报道,国资委有关人士表示,78家央企早已上交退出方案,多数央企的退出方式不是股权转让,而是完成在建项目后不再参建新项目。
年初央企“清退令”发出之时,恰逢各地频现“地王”而央企唱了完全主角之时。“清退令”发出之后月余,房地产市场遇到历史上较严厉的调控,限购、限贷等措施陆续登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成为了房地产调控的“前奏”。
如今,房地产调控大戏越演越热,回看“前奏曲”,却唱得难令人满意,这多少让人有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严厉的调控手段也加大了房地产企业重组的难度。一方面,市场波动加剧,对于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很多开发商都难以看清,愿不愿意接盘其他企业和项目,是个问题。另一方面,一些金融政策也加大了重组成本。比如,证监会在10月决定暂缓受理房地产开发企业重组申请,已受理的重组申请也将征求国土资源部意见。如此种种,都加大了央企非主业房地产业务退出的难度。
但有难度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努力推进,在今年年中,有关部门曾表示,78家央企退出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可时近年底,人们看到的却是71家央企在退出方面没有任何举措。
之所以要央企剥离非主业地产业务,其现实背景是,政府要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房地产行业自房地产市场改革以来,就一直属于充分竞争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国有资本应在市场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但“清退令”发出的重要背景,恰恰是央企在房地产市场的日渐走强。这种走强固然与央企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有紧密关系,但亦与其先天享有诸多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有紧密关系。比如,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一系列举措适时推出,与此同时在金融领域,央企有着民营企业难以企及的信贷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央企和民营房地产公司是站在同一层面上公平竞争。
12月6日,中国银监会相关官员证实,今年9月,银监会已经向银行业金融机构下发主业含房地产的企业名单,要求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的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继续加强风险管控工作。这一说法,在证实了央企非主业房地产公司不能得到信贷支持的同时,透露出16家主业房地产央企能得到金融信贷支持的信息。
这样的信贷支持,在一个资金日益抽紧的市场,可以说就是“竞争力”的代名词。央企拥有这样的优势,无疑会使更多民营房地产企业逐渐失去市场竞争能力,不利于公平竞争市场的建立。
有人根据公开资料判断,与大部分社会行业7%至8%的平均利润率水平相比,房地产业的利润率至少高达30%。更高的利润率或是央企迟迟不肯放手房地产的重要原因。但从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远来看,央企不应该总成为土地市场角力的“老大”。如果央企一定要在房地产领域有所作为,那不妨在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样,既有助于国有经济战线的收缩和布局的优化,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更履行了央企国有资本的社会责任。
相关链接:
央企见风使舵 助推"房价继续上涨的心理预期"
近日一条新闻“惊艳”眼球——“现在,距离国资委发出的‘清退令’已过去8个多月,仅有7家央企挂牌转让其不足20家地产子公司的股权,剩余71家央企超过200家地产公司至今未见动静。”
71家非房产主业的央企,至今未“清退”房地产业务,如此我行我素,着实让人吃惊不小。
据说,71家央企将国家有关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举措当作“耳边风”,原因颇多:“由于看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前景,多数央企集团对退出房地产业务采取的策略是拖一拖,看一看同业的执行情况,所以造成了今天这种‘清退令’较难执行的情况。”“即使有些央企在挂牌出让房地产业务,大多数也是亏损企业。能为集团带来真金白银的,哪个央企舍得出手呢。”“在行政清退效果并不显著的时候,监管机构要求银行通过资金的收紧来加速非地产主业央企的退房进程。”
今年3月,基于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国资委对非房产主业的央企发出“清退令”。现在看来,一些央企“磨磨蹭蹭”不愿退出市场似乎很有理由。究竟退不退?不退有不退的理由,但即使“一万条也不够”,而退有退的原因,仅“一条就足够了”,因为那是国家从大局出发慎重作出的宏观决策。
近年,为调控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国家连连出招,但到如今经过两轮攻势,较近获悉的结果却是,有报道说目前“房价还在上涨”。如此情形,未免让大家的心为之一揪,乃至于近日更有专业人士放出话来:“种种迹象显示,史上较严厉的调控政策可能再次沦为空调,房地产调控失利,第三次调控已势不可免”。果真如此的话,尽管不能将之与央企“磨磨蹭蹭”不愿退出市场直接画上等号,但71家央企的消极“做派”,确实不敢恭维。
不敢恭维的是,71家央企没有积极响应国家的 “明令”,而是“见风使舵”,这多少有点助推了社会公众对“房价继续上涨的心理预期”;不敢恭维的是,71家央企到底还有没有社会责任心,当初国资委发出“清退令”,是配合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举措,如今回头道来,这些央企面对艰难复杂的经济形势,根本没有“识大体顾大局”嘛;不敢恭维的是,这些央企习惯于某种经营定式,还在对“霸王餐”恋恋不舍。
上月末,国家发改委强调,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可以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并且言明这不会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定价的自主权,更不是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回归。看来,我国将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做好市场经济的调控监管工作,这是大势所趋。前不久,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总书记就提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作为央企,更应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多用点头脑少用点心”,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给力”。
央企要赚钱,也无可厚非,但“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尤其是赚钱的路子要走对!上世纪80年代有头《小路》的歌曲风靡大陆,中有歌词曰:“走小路有无数,走大路只一条。你要往哪里走,也该让我知道。”国务院刚刚发布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这七大产业对央企来说,就是一条康庄“大道”。这71家非房产主业的央企,是否快点“解甲归田”呢? 董沛:央企不应成为房地产市场角力的“老大”
房地产行业自房地产市场改革以来,就一直属于充分竞争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国有资本应在市场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据《中国证券报》12月5日报道,距离今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出的“清退令”已过去8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仅有中远集团、中国航天、中石化、中石油等7家央企挂牌转让其不足20家地产子公司的股权,剩余71家央企超过200家地产公司至今未见动静。12月8日《新京报》报道,国资委有关人士表示,78家央企早已上交退出方案,多数央企的退出方式不是股权转让,而是完成在建项目后不再参建新项目。
年初央企“清退令”发出之时,恰逢各地频现“地王”而央企唱了完全主角之时。“清退令”发出之后月余,房地产市场遇到历史上较严厉的调控,限购、限贷等措施陆续登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成为了房地产调控的“前奏”。
如今,房地产调控大戏越演越热,回看“前奏曲”,却唱得难令人满意,这多少让人有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严厉的调控手段也加大了房地产企业重组的难度。一方面,市场波动加剧,对于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很多开发商都难以看清,愿不愿意接盘其他企业和项目,是个问题。另一方面,一些金融政策也加大了重组成本。比如,证监会在10月决定暂缓受理房地产开发企业重组申请,已受理的重组申请也将征求国土资源部意见。如此种种,都加大了央企非主业房地产业务退出的难度。
但有难度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努力推进,在今年年中,有关部门曾表示,78家央企退出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可时近年底,人们看到的却是71家央企在退出方面没有任何举措。
之所以要央企剥离非主业地产业务,其现实背景是,政府要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房地产行业自房地产市场改革以来,就一直属于充分竞争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国有资本应在市场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但“清退令”发出的重要背景,恰恰是央企在房地产市场的日渐走强。这种走强固然与央企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有紧密关系,但亦与其先天享有诸多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有紧密关系。比如,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一系列举措适时推出,与此同时在金融领域,央企有着民营企业难以企及的信贷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央企和民营房地产公司是站在同一层面上公平竞争。
扫一扫或者搜索微信号:Lcy18876761354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免费看房热线(0898-66691855)
QQ号:
远离城市雾霾,带上您最爱的人一起享受海岛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