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声明:文章内关于户型面积的表述,除了特别标明为套内面积的内容外,所涉及户型面积均为建筑面积。
“根据近日银监会开会要求,我们正在对手上的房地产信托业务进行自查。现在房地产信托占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的比重较高,政策对公司影响很大。”一位信托公司人士近日对记者透露。
地产信托收紧信号
揭秘较佳电子商务平台 秘闻!行情近期可能发现大逆转 机构资金流向已发生巨变! 主力资金正密谋全新布局! 根据本月中旬,银监会下发给各信托公司的《关于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下称《通知》),各银监局要加强对辖内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合规性监管和风险监控,结合今年开展的专项调查和压力测试,在信托公司自查基础上,逐笔对房地产信托业务进行核查,对以受让债权等方式变相提供贷款的情况,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予以甄别。自查和核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责成信托公司予以纠正,对违规行为依法查处。各银监局于12月20日前将核查及处理结果书面报告银监会。
上述信托公司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不少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占管理资产规模的比例都很高,银监会出台这一政策虽然旨在配合调控房地产市场,但对信托业的影响不小。尽管目前银监会只是要求各信托公司自查,并没有出现“叫停”房地产信托业务的声音,但各信托公司都将其视为一个信号,即如果继续维持庞大的房地产信托业务,一旦政策进一步收紧,信托公司开展新的业务就会非常被动。
在沪上某中型信托公司一位业务骨干看来,“银监会的这次通知,就是规定未来房地产信托资金只能用于建房子,并且‘四证’齐全”。
他对本报记者表示,此前一些房地产信托运作过程中,曾出现过“打擦边球”现象。“一些信托资金并未投向合同中的项目,而是被开发商用于一级市场拿地。”该人士表示,开发商这么做,主要压力来自于信托到期后的巨额费用问题。
据他介绍,相比较从银行贷款,走信托渠道融资成本会高出几倍。
银监会同时还要求信托公司在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时审慎选择交易对手,合理把握规模扩张,加强信托资金运用监控,严控对大型房企集团多头授信、集团成员内部关联风险,积极防范房地产市场调整风险。
转型主动管理很难
一位熟悉房地产信托业务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信托业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受到的限制很大,并且在任何领域都会遇到有力的竞争对手。所以对信托公司而言,开发一个好的产品并不容易。“好项目就那么几个,你知道别人也知道,谁都想做,所以好项目的竞争很激烈。”该人士说。
但今年以来,银行收紧对房地产企业信贷,信托公司的作用逐渐凸显。这也为信托公司找到了一个既省心又赚钱的机会。而房地产商由于担心资金出现问题,也愿意承担高额利息通过信托融资。
不过,随着银监会《通知》的下发,信托公司又要开始考虑下一个方向。“叫停银信合作,实施信托行业净资本管理,这表明了监管层意图,即信托公司需要迅速摆脱通道的角色,实现向主动管理方向的转型。”该人士说。
不过上述信托公司业务骨干认为,当前在中国,信托公司实施主动管理很难。他表示,信托公司两头都在外,客户、项目都不是自己的。“论客户,大多数在私人银行那里;论项目,国内理财市场本来就窄,但目前的人员结构使信托公司股票做不过基金、券商,私募做不过PE、VC,黄金、期货业做不过期货公司。所以,在公司业务结构以及人才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良之前,国内信托公司从事主动管理很难。”
“现在,信托公司就相当于一个高利贷者,未来一段时间仍可能扮演这样的角色。”这位业务骨干有些无奈地对记者说。
链 接
房地产信托再遇监管风暴
日前,银监会发布《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近期发行火爆的房地产信托再度刮起监管风暴。一时间,市场风声鹤唳,甚至有不少信托公司立即暂停了旗下所有房地产信托业务。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此次银监会只是要求自查,并未下令信托公司放弃房地产信托业务,只是对几个月来迅速膨胀的总量进行控制。有鉴于房地产业务的高额利润,未来房地产信托仍然会是信托公司的主要业务,不过前提是信托公司必须提高自主管理能力,做好设计产品结构,并严格控制风险。
总量火爆引发关注房地产信托一直是信托理财市场上的宠儿,由于预期收益率远高于其他产品,投资者对其十分青睐。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来,银监会下发通知“限制银行理财资金借道信托平台进入房地产领域”后,房地产商大批转向信托市场融资,原本热销的房地产信托总量终于出现“井喷”态势。
中国信托业协会的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投向房地产领域的信托资金共计2204.751亿元。季度末时,信托资金有10.64%投向房地产;季度末,占比升至11.35%;而到第三季度末,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13.41%。至9月末,中国累计新增信托项目金额1.8万亿元,其中投向房地产行业的为0.22万亿元,环比二季度末的0.14万亿元增57%,远高于整个行业环比26%的增速,房地产信托市场“炙手可热”。
房地产信托总量的急剧攀升开始引起监管部门的担忧。沪上某信托公司人士告诉记者,日前,银监会召集不少信托公司老总进京开会,在重申《通知》的基础上,要求各家信托公司立刻对旗下房地产信托的合规性和风险状况进行自查。
对于平安信托、中融信托、山西信托、天津信托等在会后立即暂停房地产信托项目的行为,该人士表示这应该不会变成信托行业的普遍现象,有可能是因为这些信托公司此前发行的房地产信托量比较大,在领会监管层意思后自觉暂停,以显示全面配合的态度。
据了解,此次表示暂停业务的中融信托的房产信托发行规模一直居行业之头,而平安信托的房产信托发行规模也居全国第三。业界猜测,有可能是银监会专业日前对几家房产信托总量过大的信托公司“点名”,才引发了其房产信托的全面停顿。
未来仍将继续发展事实上,今年2月份,银监会已下发《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就要求信托公司发放贷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满足“四证”齐全、开发商或其控股股东具备二级资质、项目资本金比例达到国家较低要求等条件;同时,要求信托公司不得以信托资金发放土地储备贷款等等。因此,这次监管风暴总体上被视为是针对规模的控制。
一方面是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一方面却是信托业对房地产企业的“大输血”。不过,有信托公司项目经理表示,信托公司并不是在和政府唱“对台戏”,而是房地产企业找到信托公司并提出有“诱惑力”的收益,从商业角度来说,这的确是笔好生意。
据悉,目前市场上房地产信托的预期收益率已基本达到12%~13%的高位,甚至有的产品开发商还承诺随行业好转再继续“加码”,在彰显房地产行业高利润的同时,也预示信托公司不会完全放弃房地产市场。
分析人士表示,只要信托公司通过降低房地产项目的抵押率、寻找好的项目、选择开发资质较好的房地产公司等风控措施,高收益的房地产信托仍将会是投资者的宠儿。用益信托工作室分析师岳婷指出,《通知》的出台不仅为了配合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更说明房地产信托的风险日益增大,市场上的房地产信托产品良莠不齐,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但并不能因此说房地产信托前途暗淡,只要信托公司能提高风控能力,很好地设计产品结构,房地产信托依然前景光明。同时,商业地产在悄然兴起,REITs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后房地产行业还有投资机会。
“根据近日银监会开会要求,我们正在对手上的房地产信托业务进行自查。现在房地产信托占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的比重较高,政策对公司影响很大。”一位信托公司人士近日对记者透露。
地产信托收紧信号
揭秘较佳电子商务平台 秘闻!行情近期可能发现大逆转 机构资金流向已发生巨变! 主力资金正密谋全新布局! 根据本月中旬,银监会下发给各信托公司的《关于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下称《通知》),各银监局要加强对辖内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合规性监管和风险监控,结合今年开展的专项调查和压力测试,在信托公司自查基础上,逐笔对房地产信托业务进行核查,对以受让债权等方式变相提供贷款的情况,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予以甄别。自查和核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责成信托公司予以纠正,对违规行为依法查处。各银监局于12月20日前将核查及处理结果书面报告银监会。
上述信托公司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不少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占管理资产规模的比例都很高,银监会出台这一政策虽然旨在配合调控房地产市场,但对信托业的影响不小。尽管目前银监会只是要求各信托公司自查,并没有出现“叫停”房地产信托业务的声音,但各信托公司都将其视为一个信号,即如果继续维持庞大的房地产信托业务,一旦政策进一步收紧,信托公司开展新的业务就会非常被动。
在沪上某中型信托公司一位业务骨干看来,“银监会的这次通知,就是规定未来房地产信托资金只能用于建房子,并且‘四证’齐全”。
他对本报记者表示,此前一些房地产信托运作过程中,曾出现过“打擦边球”现象。“一些信托资金并未投向合同中的项目,而是被开发商用于一级市场拿地。”该人士表示,开发商这么做,主要压力来自于信托到期后的巨额费用问题。
据他介绍,相比较从银行贷款,走信托渠道融资成本会高出几倍。
银监会同时还要求信托公司在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时审慎选择交易对手,合理把握规模扩张,加强信托资金运用监控,严控对大型房企集团多头授信、集团成员内部关联风险,积极防范房地产市场调整风险。
转型主动管理很难
一位熟悉房地产信托业务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信托业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受到的限制很大,并且在任何领域都会遇到有力的竞争对手。所以对信托公司而言,开发一个好的产品并不容易。“好项目就那么几个,你知道别人也知道,谁都想做,所以好项目的竞争很激烈。”该人士说。
扫一扫或者搜索微信号:Lcy18876761354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免费看房热线(0898-66691855)
QQ号:
远离城市雾霾,带上您最爱的人一起享受海岛阳光!